中国矿业报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微山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微山县紧盯矿产资源节约集约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出“政府-矿山-专家”协同节约集约利用的“微山模式”,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今年1月19日,微山县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矿产资源类)”。

采煤塌陷地治理后的样貌

产业集聚 强化节约集约利用

      微山县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点煤炭基地之一,煤炭已探明储量127亿吨,且埋藏浅、煤层厚,大多为优质气煤、肥煤。此外,还有大量的石灰岩、煤矸石、黄沙等资源。

      “正是因为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及其相关产业成为微山的支柱产业,煤矿企业自然不会少,加之以前开采技术不够先进,必然会出现矿产资源开发节约度低、采富弃贫、单一低效、综合利用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污染和破坏环境,制约着矿业经济的发展。”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管科科长任刚说。

      对此,微山县也开始深刻反思,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坚定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之路。微山县结合县情实际,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调整,通过优化结构、创新技术和加强管理提升利用水平。

      该县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为主线,结合区域矿业经济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重点片区推动矿业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全县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坚持不懈地开源节流,采取禁采区退出、限采区收缩等模式实施矿产开发。通过对矿产资源整合、矿业权设置、矿山规模结构调整,采矿权由原来25个减少至2021年底的12个,形成了以大中型矿山为主,小型矿山为辅的矿山集约新格局,推动矿产开发从“散”到“聚”,资源利用从“粗”到“精”,大幅提升了矿山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科技创新 推动绿色矿业发展

      “矿业开发利用模式不同,技术装备水平的高低,对生态环境产生改善和破坏的双向作用,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海军告诉记者。

      微山县在推动绿色矿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用绿色创新技术、工艺和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开采和高效综合利用资源。在微山县政府的主导下,矿山企业和矿业技术支持单位持续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环节的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矿业创新驱动能力,积极推进绿色矿业技术装备能力的不断提升,紧盯“三率”标准,构建煤炭产业“经济、生态、循环、区域、环保”循环发展模式,鼓励矿山企业积极进行采选冶技术、设备升级改造。

      为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微山县积极制定发展规划,转变矿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与布局,推进重点矿山企业开展数字化矿山建设,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不断加大绿色矿山建设的实施力度和建设进度。同时,做到主动服务、规范管理,有力促进了绿色矿业发展和绿色山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目前,该县持证生产9家矿山,均开展了绿色矿山建设,完成率为100%,实现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综合治理 提升资源利用成效

      微山县委、县政府整体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建设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资源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近年来,该县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近7万亩,恢复耕地近3万亩,实现由“塌陷地”到“黄金地”的华丽转身。

      据王海军介绍,微山县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多年探索实践,确立了“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治理思路,成功推出“农业复垦、生态复垦、产业复垦”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在实施治理项目的基础上,该县积极督促相关镇街联系对接有关部门,并吸引第三方公司和资金投入,创建生产、加工和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立体高效农业园区,逐渐形成粮经作物、蔬菜、水产、禽牧养殖基地,促使治理项目长期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芒种时节,麦香弥漫。走进微山县微山湖滨田园现代农业园,记者在监控大屏上能清楚地看到整个园区的角角落落。正在智慧平台投喂鱼饲料的杜廷介绍说,现在他每天两次投喂饲料,只需要点点鼠标就行了。

      微山湖滨田园现代农业园利用千亩采煤塌陷地,运用多种净化工艺,成功打造出“水里有鱼虾、水面有荷花、岸上有农家”,融渔耕、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治管结合 实现开发保护兼顾

      微山县建立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政府-矿山-专家”协同的节约集约利用创新思路,促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

      由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微山县每年组织开展不少于4次的矿产资源督察,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日常监管,改变以严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开发方式;聘请专家对矿山企业每年不少于2次的技术培训,指导矿山企业合理布置工作面、规范采掘顺序、不断完善掘进管理模式,引导矿山企业依托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对生产工艺系统不断改造升级,实现产业集中度保持100%、税收贡献率42.34%、单位矿业产值能耗0.2857吨/万元、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率67.4%,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本报记者 马晓敏 通讯员 孔波 杨华帅)

发布日期:2023-09-05 13::59  来源:中国矿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