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走出去”面临的形势与工作设想

发布时间:2015-12-03

来源:中国矿业网

 

〖摘要〗2014年以来铁矿石与原油价暴跌使得全球能源资源格局进入深度调整,为中国获取全球资源提供良好机遇。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深化金融支持与平台建设的有利政策支撑下,我国能源矿产领域“走出去”亟需开展境外矿业投资风险监测评价,“走出去”矿业项目绩效评估,“一带一路”矿业战略合作研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制定并完善保护我国全球资源利益的综合对策。

  

1能源资源“走出去”面临新机遇

  1.1全球经济进入新平庸,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加速去泡沫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总体疲弱,复苏乏力,虽然美国的调整与增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英国也不错)。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凭借世纪初以来的全球化红利保持的持续高增长也在2012年进入调整期。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遇到结构与效益、资源与环境等多方面累积矛盾的制约,被迫转入中高速增长,并且这种趋势将保持一段时间,即7.0%-7.5%的年均GDP增长速度或将保持到2020年。受能源资源(包括能源在内的广义的矿产资源)新发现增加、产能扩张及中国需求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去泡沫化在2012年下半年以来加速推进,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呈总体持续下行的趋势。但是,两大商品原油和铁矿石价格保持在高位震荡,直到进入2014年。

  进入2014年后,铁矿石价格崩盘,油价持续下降并在8月后进入崩盘式下跌。2014年,除了镍(增长约12%)、锌(增长约7%)、铝(增长约5%)价格有增长外,其他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原油约45%、美国天然气约33%、银22%、铜16%、铅13%,金4%,据Bloomberg资料)。矿业景气全面结束,主要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去泡沫化基本完成,矿业在全球经济新平庸背景下步入常态。但这却给中国经济及“走出去”勘查开发能源资源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及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及商品严重信赖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下跌,将降低中国原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成本,而低成本的传导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稳增长”进程。IMF估计,油价下跌将促进中国经济在2015年多增长0.7%,到2016年达到0.9%。

  总的来看,能源资源形势经历了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带来的短暂繁荣后再陷低迷,全球能源资源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或重新洗牌,而且这种形势短期内好转的迹象并不明朗。采矿项目持续投资和非传统能源项目兴起导致大宗矿产供需基本面转向过剩,矿业勘查和采矿项目融资困难,矿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这给中国相关企业也造成了困难,但能源资源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给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获取全球资源提供了更好的机遇[1-3]。

  1.2全球并购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好机遇

  为适应全球经济新变化而进行的深度结构调整使得全球企业并购空前增加。据报导,2014年企业并购活动飙升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全球并购交易总额激增47%,交易金额达3.34万亿美元。2014年公布的中国企业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达3962亿美元,同比增长44%。这是自1982年有纪录以来中国企业参与的年度并购金额最高的一次(汤森路透)[3-4]。

  找矿发现增多、矿产品价格下跌及剥离不良资产等行为,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好良机。据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类境外投资备案”初步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境外矿业投资的中方协议投资额为108.34亿美元,同比增加109.6%;并购投资金额85.48亿美元,同比增加254.84%;勘查投资金额3.68亿美元,同比减少23.17%;矿山开发投资金额17.93亿美元,同比下降2.82%。受市场行情低迷影响,矿业上游的勘查和开发投资持续低迷。

  虽然上述数据未必反映全貌,且当前获取全球资源资产前景良好,但也必须看到相关潜在风险。我国境外能源资源类投资成功概率依然很低,即使前期项目获得和并购比较顺利,但后期投资开发和权益产品获得仍面临诸多风险。除了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融资困难、项目获得社会许可、资源民族主义、投资国基础设施差等风险外,地缘政治成为境外资产保护面临的重要风险因素,价格和汇率大幅波动也是资产保值和资本获得的重要影响因素[4-13],以上这些因素将对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产生较大影响。

  2政策环境有利于“走出去”获取全球资源

  2.1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2014年,商务部和发改委分别颁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14年第3号)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国发〔2014〕53号),规定“将企业境外投资项目除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外,全部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提高了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权和激发企业境外投资主动性。

  2.2金融支持

  2014年,中国主导倡议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标志着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两个地区性银行对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支持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中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实现能源资源产业和企业的过剩产能转移具有现实意义。

  2.3平台建设为“走出去”架设沟通桥梁

  (1)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是中国政府主办的矿业行业最高层的会议,其不仅是一个矿产勘探、开发的交易平台,更是国内外矿业企业和相关机构交流沟通的桥梁。自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举办十六届。自2009年,国土资源部首次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目前已经跻身于全球顶级矿业盛会,对全球矿业界影响越来越大。

  (2)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每年一次由国土资源部、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与东盟的能源矿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桥梁。

  2.4系统专业化研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信息支撑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部信息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就全球资源形势、成矿地质背景、投资环境与政策、风险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相关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基础信息保障。

  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开展了全球能源矿产资源政策跟踪评价研究:2013年至2014年,重点开展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非、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32个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矿产资源法规和政策变化跟踪研究;选取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嘉能可与斯塔拉特超级并购、钾肥卡塔尔联盟拆分等重大矿业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并评价其对矿业经济的即期冲击和潜在影响。研究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区域增长差异越发显著;铁矿石和原油价格暴跌,意味着全球矿产品价格泡沫真正破裂;全球矿业法规政策调整集中在非洲和中国周边国家,在经济低迷背景下矿业法规政策有趋于宽松迹象;发达国家对非自由市场国家的投资越发谨慎;全球金融和矿业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总体上当前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利大于弊。

  开展的企业“走出去”矿业投资风险监测评价研究,主要跟踪监测全球矿业形势及我国重要矿产的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等情况。识别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矿业投资的风险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建立评价体系,选择了东南亚、中亚、南美、北美、非洲等地区的25个国家进行风险评价研究,提出降低企业“走出去”风险和保障境外投资权益的建议。

  3能源资源领域近期“走出去”工作设想

  在全球经济“新平庸”背景下,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如何识别和研判苗头性风险?如何有效保护我国境外资源资产权益?如何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寻求最佳收益?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情境下促进能源和矿产品互联互通?这些问题成为新时期我国化解地缘政治风险、加强能源资源外交、提升全球能源资源治理话语权、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保障外贸及“走出去”企业稳步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因此,2015年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急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监测评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境外项目投资需要“完善领事保护体制,提供权益保障、投资促进、风险预警等更多服务,扩大投资合作空间”。因此,有必要开展国家层面和专业层面的境外矿产资源风险监测工作。

  一是建立境外资源丰富国家的矿业政策法律库。开展国际能源资源政策法律跟踪,全面了解资源丰富国家的能源资源政策及其变动情况。二是开展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风险监测评价。识别“走出去”矿业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建立风险监测评价体系,研判境外投资地区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三是开展境外投资项目调查评价。建立境外投资项目储备库,长期跟踪有潜力的投资项目和企业,从资源状况、资产状况、股权状况、经营状况、债务状况、财务状况、企业社会信誉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踪,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筛选出优质项目,对劣质项目进行风险提示。四是建立境外资源资产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境外资源资产保险制度,企业除了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选择合适投资方式和风险对冲方式外,还要积极参与投保,根据项目状况需要选择差异化的担保机制。

  3.2开展矿产资源“走出去”矿业项目绩效评估

  境外矿产资源类投资资金主要来自国内银行贷款、上市公司融资、中央和地方地勘基金、国家财政支持等。为全面掌握我国境外矿业投资状况,维护境外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境外资源资产有效监管,有必要开展矿产资源“走出去”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工作。

  建立境外矿产资源投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境外投资项目(包括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委托开展的“中国企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类境外投资备案”项目,中央地勘基金支持的项目等)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境外资源类企业绩效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资源资产质量、产权结构、投资回报率(资产运营效益)、资产负债率、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和社会贡献度等方面,通过绩效评价,查找项目运作过程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提出完善我国能源资源领域国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议。

  3.3开展“一带一路”矿产资源战略合作研究

  一是加快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签投资协定,包括投资准入、公开竞争、权益保护、争端解决等。以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共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合作机制。二是摸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状况,建立跨区域地质与成矿研究合作机制。以基础设施合作为基础,以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引导国内资源型行业合理转移。三是探索建立“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金,落实“一带一路”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研究,鼓励国内企业优先到签署投资协议的沿线国家投资地质和矿产勘查开发项目。

  3.4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工作机制

  一是稳定固定工作经费,做好培训和服务工作;二是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牵头建立一支稳定研究工作团队,长期跟踪和服务矿业论坛工作;三是加强大会主旨论坛组织和专题论坛研究策划工作,突出中国矿业特色和国际矿业新趋势、新特点;四是建立国内外地质矿业专家储备库,邀请来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矿业咨询和矿业巨头等机构的专家发言,进行定期回访,交流矿业和企业投资动态,做好矿业形势分析;五是定期开展各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的座谈,交流两国对矿业合作愿景和参会想法;六是拓展矿业大会展览的规模和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宣传中国矿业的经验和做法。

  3.5制定并完善保护我国全球资源利益的综合对策

随着我国全球资源利益日益增多且在全球资源治理领域话语权不断扩大,更需要采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金融、外贸等综合手段,有效保护我国全球资源利益。当前,原油、铁矿石、铜等中国长期发展需求的大宗商品价格低迷,有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需求(美国目前每人每年新增能源矿产消费量为17.5吨,中国长期发展需要巨量的能源资源保障)。要有综合对策,在进口时序、地区及品种上精细安排,确保不因为中国蜂拥买入而抬升主要产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能源矿产品价格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中国“走出去”、全球资源战略的最终实施,都需要依靠企业去执行。市场的低迷、资产的贬值、战争、资源民族主义等都可能造成资源资产及收益的损失。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落实并普及境外资源资产保险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