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地质找矿会战岁月 一位老地质队员的心声

  来源:中国矿业报

  回顾和总结地质找矿的发展、改革过程,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我们既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又要清醒地认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品长期需求的趋势,同时深化改革,创新地质找矿体制、机制。

  (一)

  把毛泽东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军事思想运用到地质找矿上来,是中国地质工作的伟大创举。

  面对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主席寓意深刻地提出“开发矿业”,“要大打矿山之仗”。他把地质部形象地比喻为“地下情况侦察部”,“普查是战术,勘探是战役,区域调查是战略”。他说,“在经济建设中,地质工作必须先行”,“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

  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毛泽东主席的英明论断。

  “大庆油田大会战”是国家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恢复和发展,全国仅有的甘肃玉门、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3个油田的原油年产量只有19.54万吨,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1953年12月,毛主席、周总理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召见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他询问中国石油发展的前景。毛主席说,要进行经济建设,石油是不可缺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四光根据新华夏系沉降带理论,认为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地质勘查工作。从1955年起,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即在华北平原和松辽盆地开展了地质勘查,1960年5月集中优势力量在松辽地区打响了“大庆石油大会战”,1963年探明了一个含油面积达800多平方千米、地质储量达22.6亿吨的大油田,年产原油能力达600多万吨,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金沙江渡口铁煤大会战。将目光转向中国大西南。上世纪60年代,那里被称为“大三线”。在四川、云南两省交界的金沙江,有一个叫“渡口”的地方,江北岸是四川省钒钛磁铁矿大会战,江南岸是云南宝鼎煤田地质勘查大会战。当时,广大地质工作者同全国各省市区的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一起,顶酷署,战严寒,终于使金沙江畔火红的“攀枝花”鲜艳绽放,成为“大三线”的重要钢铁基地。而“大三线”指挥部就设在成都,彭德怀元帅担任副总指挥,主持“大三线”建设,每个大项目都设有前线指挥部。

  大庆油田和金沙江渡口的铁、煤大会战,是全国最有名的地质找矿大会战的典范。

  (二)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地质找矿大会战的思路,就是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军事思想在地质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地质找矿会战和大会战的前提条件是对矿区地质资源赋存状况的侦察和掌握,然后再由国家或省、部地质主管部门明确任务要求,组织统一的指挥机构,集中人力、物力和技术手段,取得最大的地质成果。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已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集约节约型增长。回顾和总结地质找矿的发展、改革过程,回顾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我们一要树立新的发展观,把地质找矿会战和大会战中艰苦奋斗、善于战胜困难的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监管机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坚持绿色发展;二要清醒地认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对矿产品长期需求的趋势,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特别是高精尖产业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三要深化改革,创新地质找矿体制、机制,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用最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

  下面,将目光聚焦到中原大地,看一看河南地质工作者是如何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奋图强,夺取一个又一个地质找矿会战成果的(以时间为序)。

  平顶山煤田会战。1950年7月,原河南省地质调查所刚更名为“中南军政委员会重工业部第一地质调查所”,时任地调所技佐的韩影山带领6人小组深入到平顶山地区踏勘,历时40多天,编写了《平顶山煤田普查报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即把平顶山煤田勘查列入了全国重点勘探项目。

  1953年,中南地质局从湖北大冶、湖南水口山、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河南省各地抽调了一大批专业和行政领导骨干,组建了中南地质局平顶山401煤田地质勘探队(简称中南地质局401队),对平顶山以及周边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煤田地质勘探。

  1955年,第一份地质报告提交了2.5亿多吨煤炭储量。1956年4月,“地质部河南省地质局筹建处”成立。当年9月28日,中南地质局将平顶山401队移交给河南省地质局筹建处。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因煤而立的城市——平顶山市成立,被称为“中原煤海”,也逐浙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鉴于对平顶山煤田做出的突出贡献,1980年4月在全国地质系统评功授奖大会上,原中南地质局401队被追授予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

  巩县小关及豫西铝土矿会战。也是1950年,河南省政府邀请河南籍地质学家冯景兰、张伯声等到豫西进行地质调查,偶然发现了巩县(现巩义市)小关铝土矿。后来,他们编著了《豫西地质调查报告》。中南地质局在组建平顶山401队勘查煤矿的同时,又组建了巩县铝土矿勘探队(简称417队),并陆续调进一批专业技术和行政领导骨干,对巩县小关及豫西地区开展了深入的铝土矿地质勘查。

  小关铝土矿的勘查和探明,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地质部、冶金工业部的高度重视。1957年,国家编制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决定把河南铝土矿建成继山东铝厂之后的中国铝工业基地。1957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国务院周字第89号文件,批准了《河南铝业公司计划任务》,拉开了河南铝工业基地建设的序幕。

  1966年5月11日,在郑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兴致勃勃地听取了河南铝工业基地建设情况的汇报,作出了“一定要把铝工业基地建设好”的重要批示。小关铝矿于1958年正式动工兴建,逐步成长为长城铝矿山公司首家铝土矿基地,也是全国惟一的熔剂灰岩供应基地。1985年,小关铝矿以年产氧化铝62万吨的优势,成为中国铝工业的半壁江山。

  舞阳铁矿会战。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是从1955年中南地质局豫北铁矿461普查队同东北地质学院实习开始的。由于该矿区矿床类型复杂,历时10多年,先后探明赵案庄、铁山庙、王道行等铁矿表内储量5.8亿吨,表外储量3000多万吨,使该铁矿成为河南省内最大的铁矿。

  栾川钼矿会战。栾川钼矿是1956年中南地质局秦岭地质测量普查437队在区调中发现的,成为河南地质找矿史上的重大突破。为深入开展钼矿地质勘查,1957年7月河南省地矿局组建了栾川地质队,1959年2月更名为豫0一队。经过两年工作,初步探明了南泥湖为一特大型钼钨矿。1961年4月,队部迁往洛阳市关林。同时,又从豫0二队、豫08队等调集了大量地质技术和行政骨干,先后提交了栾川县上房沟特大型钼矿、三道庄特大型钼钨矿地质报告,以及栾川县骆驼山中型硫铁矿地质报告等,使河南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钼钨矿资源集中区和钼精矿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钼资源之都。

  黛嵋寨铁矿会战。上世纪50年代,为了支援当时“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河南省地质局在地质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调集了驻在临汝镇的豫西煤田地质队和三门峡非金属地质队合并,组建起黛嵋寨地质队,展开了黛嵋寨铁矿会战。为鼓舞参加会战职工的斗志,地质部还于1958年8月5日,给队上发电报——“用黛嵋寨的钢铁铸成社会主义的堡垒。祝你们获得更大的成绩”。到1960年8月,队上提交了一个中型“宣龙式”铁矿详查报告,查明储量1633万吨,铁矿品位平均46.47%,高的达到60%以上。

  后来,河南王屋山-黛嵋山被联合国科技文化组织批准为世界公园网络成员,其中黛嵋铁矿产地重要岩石类地质遗迹,龙潭峡谷地貌、天碑石碎屑岩地貌等地质遗迹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

  小秦岭金矿会战。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黄金工业的要求,河南省地质局把小秦岭作为河南省寻找金矿的突破口,于1964年6月成立了小秦岭金矿地质会战指挥部,调集上千人的地质队伍,开展了大规模地质勘查,评价了一大批大中型金矿床,探明黄金储量近百吨,发现含金石英脉近500条,含金品位平均5.25~17.10克/吨,个别特高品位达数百克/吨,甚至上千克/吨,主要伴生矿有铅、铜、银、硫、钨等。1967年4月,国家投资的秦岭金矿开工建设,拉开了小秦岭金矿大规模开发的序幕。之后,国家和地方又陆续投资建立了不少黄金企业,使小秦岭名声大振,成为全国第二大黄金基地。

  信阳卧虎蛇纹岩会战。1964年,在豫西小秦岭金矿会战打响的同时,豫南信阳卧虎蛇纹岩会战也拉开了序幕。河南省地质局组织以豫11队为主的地质队伍,集中力量对信阳“卧虎”蛇纹岩矿开展了会战,时称“战卧虎”,最终提交了《河南省信阳卧虎蛇纹岩矿区最终地质报告》,证实该矿区为一优质大型矿床,控制蛇纹岩储量1334万吨。

  桐柏吴城天然碱矿会战。遵照省局和地质部的指示,驻扎在南阳市的地质十二队对河南全省盐矿成矿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桐柏县吴城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矿环境。从1971年开始,该队调集全队所有力量,加上煤田二队调入的一个分队,开始了吴城会战。原本是找盐,结果发现并探明了我国第一个大型古相天然碱矿床。这一发现,得到了河南省地质局和地质部的大力支持。1974年,河南油田在安棚又发现和探明了大型天然碱矿。专家认为,桐柏天然碱矿是我国发现的惟一大型古代天然碱矿,探明总储量1.5亿吨,远景储量3~8亿吨,占全国天然碱探明储量的80%,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安林铁矿会战。也是1971年,在豫北安阳、林县(后改为林州市),由河南省革委牵头,河南省地质局、省冶金局、安阳钢铁公司和安阳市、县共同组建了安林铁矿会战指挥部,调集豫北地质队伍,又从豫西调集部分钻机和地质人员,开始了安阳县、林县境内的铁矿会战。到1974年,先后提交铁矿储量5093.6万吨,其中新增探明储量1160.6万吨,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安钢集团的主要供矿基地。

  破山、银洞坡金银矿会战。桐柏山地区是河南地质找矿的重要靶区。1974年,河南省地质局在区调队多年区域调查的基础上,组织驻马店地质八队、信阳地质十一队、洛阳地区机掘队和成都地院、武汉地院、省地质科研所参加,对该区金、银矿开展了深入的地质勘查。各地勘单位和院校协同作战,先后提交了两个大型金矿勘探报告,探明黄金储量20多吨,提交了一个大型银矿勘探报告、一个中型普查报告,探明储量200多吨,占全省银矿储量55.52%;同时还提交铅、锌、硫、镉矿分别为8万吨、13万吨、20万吨和2000吨。

  永夏煤田会战。早在1957年12月,河南省地质局成立不久,就同华东地质局在南京签订了加速永城煤田勘探的协议,并把原永城地质队从安徽省濉溪撤回河南。20世纪70年代,河南省地质局十一队进驻永城县(后改为永城市)开展煤田地质工作。1976年,煤炭部与河南省委、省政府共同商定成立永夏煤田会战指挥部,先后提交工业储量6亿吨,之后又继续提交20多亿吨优质煤炭资源,大大缓解了我国东南部地区及豫东地区严重缺煤的状况,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许昌铁矿会战。这次会战被列为1975年全国铁矿勘探会战地之一。1975年7月7日,河南省地质局与许昌地委商量,成立“许昌铁矿会战指挥部”,由省地质局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兼总工程师韩影山任指挥长。时任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孙大光亲临矿区视察。参加会战的有河南省地质九队、地质一队、探矿三队、物探队、测绘队,以及中国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宣昌地质研究所、武汉地院、长春地院等,历时3年,提交一个大型地质报告、一个中型地质报告,铁矿工业储量2.4亿吨,远景储量2.9亿吨,占全省查明铁矿储量的32.9%。

  (四)

  如今,那些曾经留下过地质工作者足迹,洒下过地质工作者汗水、泪水,甚至献出过地质工作者鲜血和生命的荒山原野,有的已经建成繁华城市,有的成为独具特色的乡镇和工业区,有的成为风景秀丽的地质公园,留下了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地质事业奉献青春年华的许许多多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而这些地质找矿会战取得的地质成果,提交的矿产资源,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起到的支撑作用有目共睹。党和国家不会忘记,人民群众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最后,让我们用长春电影制片厂1992年在河南摄制的电视系列剧《山情》中的主题歌《情系青山》(改动两个字)作为本文的结语——

  山望着我,在茫茫荒野中跋涉/风伴着我,在层层荆棘中开拓/岁月中尝遍酸甜苦辣,心中却蕴藏着沸腾的生活/山记得我,用雨水伴着汗水解渴/风记得我,用喊声伴着雷声诉说/找矿中追求历代的希望,山谷中忍受着人生的寂寞/啊,你用淡淡的话语说着艰辛哪,

  你用闪光的眼睛说着欢乐/为寻找祖国的矿藏,山也留我,风也留我/为开发祖国的矿藏,山也留我,风也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