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业小国到矿业大国的非同寻常路

 

来源:矿业界

 

 

中国矿业发展史,几乎是一部华夏文明史。殷周的青铜,春秋战国的铁业,秦汉的井盐,汉魏的煤,魏晋的天然气,几乎每一种矿产的发现和利用,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列强的掠夺和多年的战争,至全国解放时,矿业生产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恢复与发展矿业以提供经济社会所需矿产资源,成为整个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访问期间,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了留学生代表,并为任湘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70年来,这四个字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代中国矿业工作者们为开发矿业而努力奋斗,并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着奇迹、辉煌。

2012年初,中国矿业联合会等13家矿业相关协会发出倡议——将毛主席“开发矿业”题词纪念日(即每年的2月17日)设为“中国矿业工作者日”,这个节日就此确定下来。今年是第9个全国矿业工作者日,在当前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下,矿业行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文化的指引,来增强矿业职工继续为提高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建功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共同打赢这场“战疫”。

 

恢复矿业   开掘发展之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东方大地上宣告成立,从而开启了中国矿业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矿业自此进入了现代矿业发展的新时期。

1949年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原煤仅有3243万吨,原油12万吨,天然气0.07亿立方米,铁矿石59万吨,黄金4.073吨,10种有色金属1.3万吨,原盐298.5万吨,磷矿石1.3万吨,硫铁矿1.5万吨。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访问期间为中国留学生任湘题词时发出了“开发矿业”的伟大号召。

中央人民政府为恢复与发展矿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一是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了以陈云为部长的重工业部和以陈郁为部长的燃料工业部,负责组织管理与领导全国矿业开发工作。

二是政务院于1950年12月2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燃料工业部和重工业部于1951年4月18日联合编制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细则》。明确指出,全国矿藏均为国有,分别由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主管。

三是于1950年成立了以李四光为主任委员、谢家荣和尹赞勋为副主任委员的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2年改建为地质部),负责全国地质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与管理。

四是为了培养地质人才,将焦作工学院从河南迁至天津,改名为中国矿业学院,由陈郁兼任院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矿业学校。其间还在南京成立了重工业部地质探矿专科学校,谢家荣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2年,在长春和北京等地相继成立了包括北京地质学院在内的一批地质和矿业院校。

五是运用东北等解放区恢复矿业生产的经验来指导全国矿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包括在矿山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把头制度,由工人当家作主,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先进,发挥广大矿业职工积极性来恢复矿业生产。

 

由于上述一系列措施,经过3年的努力,矿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和全国其他领域的经济恢复工作一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后来矿业的大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1952年,全国原煤、铁矿石、原油产量分别达6149万吨、429万吨、19.55万吨,钨、锡、镁、钼、铜、铅、锌、锑等8种有色金属精矿产量达47697吨,黄金6.452吨,水泥286万吨,平板玻璃200万箱,磷矿石3.8万吨,硫铁矿石21万吨,化肥3.9万吨,萤石矿2.1万吨。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矿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恢复性生产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矿业最基本的特点;煤矿、铁矿、盐矿、磷矿等矿产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矿业生产的重点;矿山企业多种所有制并存;苏联专家的帮助是顺利恢复矿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民主改革是成功恢复矿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壮大矿业   夯实发展之基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自此,中国矿业发展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

在1953年~1978年这25年间,就矿业来说,这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尽管期间因“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给矿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和许多困难,但是,由于全国矿冶战线职工的努力奋斗,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矿业开发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矿业活动有这样一些重大进展和重要特点:

一是从中央到省(区、市)都建立了矿产勘查开发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设置了地质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材工业部、轻工业部、核工业部等政府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各相关方面的矿产勘查开发活动。在地方,各工业部门在各个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局,像地质部在各个省(区、市)普遍建立了地质局,来组织领导各自管辖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期间政府管理机构虽时有分分合合,但从整体看,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没有改变。这种管理体制,从一方面来说,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了对各自负责的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的管理与领导;另一方面,由于多头分散管理,全国缺乏统一规划与组织管理,甚至造成了一些工作不必要的重复与浪费。

二是地质矿业教育获得大发展。建成了一大批地质院校和矿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等,以及黄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建立的一些相应的大专院校,这几十所大中专院校都是这个时期建立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不少综合性大学里,也设置了地质矿产专业,为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三是建立了一批矿产勘查开发机械设备仪器制造工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没有矿产勘查设备制造工厂,全部探矿、采矿、选矿设备都是从苏联引进。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地质部门和各工业部门陆续建成了一批制造探矿、采矿和选矿设备仪器的专业工厂,为矿产勘查开发提供了大量设备。

四是矿产勘查工作获得大丰收。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出地质工作大转变、大发展的指示,并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地质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全国形成了一支百万地质大军,在神州大地全面开展地质勘查工作,今天仍在开发的矿产地中,大多数都是这个时期发现和成功勘探的。

截止到1978年底,累计发现并有探明储量的131种矿产(1949年仅有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53种、非金属矿产70种、水气矿产2种。

五是矿山企业均为公有制。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矿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公有制矿山一统天下,在公有制矿业企业中,国有矿山为主,地方国营次之,集体所有制矿山企业只占少数。

 

六是矿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设了一大批矿山企业,其中有一批矿山的冶炼厂是苏联帮助援建的“156项目”中的工程。今天还在开发的一些大型矿山中,绝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建设和发展起来的。

1953年~1978年的25年间,我国主要矿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原煤产量达6.1786亿吨,为1949年的19倍;原油10405万吨,为1949年的867倍;铁矿石11779万吨,为1949年的199倍;10种有色金属95.24万吨,为1949年的73.26倍;黄金19.673吨,为1949年的4.8倍;化肥869.3万吨,为1949年的1448倍;原盐1952.5万吨,为1949年的6.5倍。

 

做大矿业    推进发展之速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自此,中国矿业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

随着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矿业也随着改革大潮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从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矿业经济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多元所有制,矿山企业进行了公司化改造,矿业由封闭走向开放,矿业从无法可依走上有法可依的法治轨道,矿产勘查开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矿业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矿业从重开发轻保护向开发与保护并重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南海、东海、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四处油气勘探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陕西-内蒙古一带,神府-东胜煤田经勘探证实为世界级大型优质煤田;建成了兖矿、大同、邢台、晋城、潞安等14个现代化矿务局和王庄、石圪节、漳村等107个现代化矿井;山东胶东地区发现一批大型金矿;在西藏及云南、四川等地的三江地区和甘肃西成地区发现一大批有色金属矿。

在非金属矿勘查开发方面也取得一大批重大成果:贵州瓮福、湖北大悟黄麦岭和湖北荆襄三大矿肥基地,内蒙古炭窑口和安徽新桥硫铁矿,青海钾盐矿一期工程,辽宁宽甸硼矿,江西永丰、浙江遂昌、内蒙古四子王旗等地萤石矿,福建永安、广西象山等地重晶石矿相继建成投产。

1995年,“大洋一号”科考船下水,开启我国资源勘查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序幕。

据原地质矿产部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矿产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累计发现矿产地25000多处,全国建成各类矿山有153063座,其中国有矿山9000多座。2000年,全国矿石采掘量54亿吨,与改革开放前相比,主要矿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无论从矿业产值还是矿石采掘量计算,中国从此由一个矿业小国跃入世界矿业大国行列。

 

做强矿业    保障发展之需

 

    按照国家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1世纪是我国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中等发达国家的世纪,是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纪,更是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世纪。在新世纪里,中国矿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需要提供大量的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

截止到2017年,我国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3万亿吨,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油气地质方面,相继在渤海湾及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在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等地油气产量当量均超过5000万吨,累计探明石油和天然气技术可采储量104亿吨和8.2万亿立方米,生产原油63亿吨、天然气1.86万亿立方米,保障了这一时期62%的石油和84.5%的天然气消费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非能源矿产消费全面高速增长,大宗矿产原材料消费量增长数倍至数十倍。中国矿业不但为我国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和非金属等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工业粮食”,而且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及300多个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为立足国内增强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国土资源部(今为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自2011年起,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开始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行动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自2011年起,努力实现“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到十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三个阶段性目标。

“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页岩气勘探也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页岩气列为新的独立矿种。此外,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勘探也获得重大突破,2007年6月,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发现可燃冰,2008年,在青海祁连山首次发现陆上可燃冰。2017年5月10日,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点火成功,来自深海的冰火在湛蓝的海面上连续燃烧了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000立方米以上,甲烷含量最高达99.5%,为后续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2017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天然气水合物列为独立矿种,至此我国已发现173种矿产。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储量的矿种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几种增至162种,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的大国之一。

2018年,中国主要矿产中有37种查明资源储量增长,11种减少。其中,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增长2.5%,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增长0.9%,天然气增长4.9%,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持续稳步增长。

《报告》显示,2018年,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储量9.59亿吨,天然气8311.57亿立方米,页岩气1246.78亿立方米。全国共探明地质数量超过亿吨的油田3处、超过3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1个。

煤炭、铜矿等重要非油气矿产查明资源储量同样保持增长。2018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53处。《报告》还显示,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潜力巨大,2018年底,已预测固体矿产资源28种,埋深2000米以浅的平均查明率为26.0%。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9)》显示,201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天然气产量1602.7 亿立方米,原煤产量36.83亿吨,铁矿石原矿产量7.63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5702.7万吨,萤石产品375万吨,天然鳞片石墨产量83万吨,钾盐产量7575.93万吨。

数据表明,矿业开发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