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推进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关键

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任务。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也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518日,国土资源部在甘肃兰州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现场交流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强调,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条例》赋予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推进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各级政府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解决工作中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及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面临怎样的形势?各地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是什么样的现状?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会上,来自甘肃、湖南、四川、云南4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负责同志就这一情况进行了交流。

 

  “体系”进展顺利 取得显著成效

 

  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提出,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体系、应急救援体系为核心,全面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2013年,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指导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及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央财政连续8年每年安排10亿元补助资金支持云南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2014年,在云南省试点基础上,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通过竞争性遴选,确定了四川、甘肃、湖南为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重点省份,从中央财政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大块,用于支持重点省份开展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目前,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在云南、四川、甘肃、湖南四省全面铺开,四大体系建设逐渐成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主线。

 

  “从全国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汪民表示,一是调查评价体系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累计完成地质灾害15万详查的县市已达1080个,完成15833处重要隐患点的勘查工作。二是监测预警得到有效落实。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全国29万群测群防员实现了隐患点全覆盖。三是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达到了500亿元,通过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四是应急体系更加完善。除个别省份外,基本上都成立了省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机构,各地应急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省级应急管理专家达2300余人。

 

  可以看到,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以及各地省委、省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做出科学全面安排部署的努力。各地纷纷出台、完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制度,加大投入的力度。

 

  在“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全省共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达68.86亿元,安排工程治理项目392个,实施了197个地灾隐患点的搬迁避让。

 

  湖南省仅2015年便投入了24.61亿元,共实施重大地灾治理项目135个,中小型地灾治理项目661个,对1761处突发地质灾害进行了应急处置。

 

  可以说,随着各地地方党委、政府的愈加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和国土资源系统的积极努力,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甘肃省“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因灾伤亡人数,比“十一五”时期分别下降了53%94%,共成功预警114次,转移疏散群众16万人,避免伤亡7000余人。湖南省2015年共发生地质灾害2323起,成功预报158起,避免人员伤亡4570人,人员伤亡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比2014年下降了61.4%39.7%。云南省“十二五”期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较“十一五”下降了49.3%2015年,全省发生地质灾害516起,因灾死亡失踪26人、直接经济损失3.2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0.1%78.3%67.7%

 

  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更是创下佳绩。20142015年连续两年因灾伤亡人数降至个位数,2015年更是创造了因灾死亡失踪2人的历史新极值。

 

  形势依然严峻 仍有薄弱环节

 

  成绩虽然不错,不得不坦然面对的是,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的特点,导致发生地质灾害时往往突如其来、防不胜防。

 

  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地质环境原因,各地面临的地灾防治的形势也不一样。

 

  如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的甘肃省,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地质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该省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达21.4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47%,“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42起,直接经济损失达228.7亿元。截至2015年底,甘肃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达1.24万处,威胁191万人生命。

 

  而处在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湖南省,由于特殊的地质、气象条件和工程活动的叠加影响,全省地灾高中易发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竟高达77%。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高达23430处,威胁人口超过170万人。

 

  四川、云南也几乎面对着类似的状况,甚至更甚。如四川省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近4万处,威胁194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近750亿元的财产安全,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4.2%12%17.2%,是全国唯一三项指标均超10%的省份。

 

  与此同时,目前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中央投入规模相对有限,地方投入不足,地区之间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工作重视不够、忙于救灾、疏于减灾;一些搬迁避让工作前期不够扎实、难以落地,一些项目质量和工程效益不高,项目动态调整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改进。” 汪民强调,要牢牢记住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绷紧防灾的弦,时刻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各项准备,切不可有丝毫的麻痹和放松。要增强做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建设推进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防治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任务。”汪民说。

 

  各地积极探索 仍需扎实推进

 

  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年来,各省地灾综合防治体系不断完善,也在因地制宜地不断摸索最佳的地灾防治方式。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严格按照“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治理、保障安全”的工作方针,着力构建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能力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该省将重心放在中东南部9个市州,根据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财产和类型等,将防治资金和项目优先安排到兰州、天水、陇南等人口密集、工矿区较多的重点城市,并精确确定重点防治时段、防治措施和防治要求,避免了分散治理,小打小闹,提升了综合防治效益。目前该省已基本形成了“面区点监测相关联、长中短预报相衔接、预报结果和预警信息相呼应”的多层次监测预警体系。

 

  湖南省地灾综防体系建设则围绕“实施五项工程,完成百千万任务、实现两个下降”的目标实施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政府责任和监督管理,创新了工作机制。该省的综防体系建设方案由各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并以政府的名义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组织专家逐一进行审查。在重大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项目及资金管理上,改变了过去将任务和资金下达到县市国土资源局为下达到县市人民政府,由政府组织实施。在资金分配上,最大程度按因素法切块转移支付到县市,由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整合精准扶贫、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等资金。

 

  四川省则坚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建设实践中探索出路、在严格监管中确保实效,通过建立“省级统筹、部门监管、市县实施”的责任体系,推动综防体系的建设。在过程中,该省坚持“以规划促控制、以放权促活力、以制度促规范、以程序促实效、以验收促质量”的五促措施,保证项目的全程可控和依法依规。

 

  云南省则是全面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扎实开展调查评价工程,全面完成覆盖全省的地灾详查工作,坚持开展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二是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工程。在怒江、红河等重点区域及鲁甸等地震灾区,实施136个专业监测预警示范项目。三是认真做好搬迁避让与治理工程。统筹易地扶贫、土地整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四是不断加强应急体系工程,对重大地灾隐患点逐一制订防灾方案,建成统一指挥、机动快读、协同联动的地灾应急专家队伍。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地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真正把这项惠及民生的德政工程抓实办好。”汪民强调,要从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等4个方面着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要着力在健全责任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督促检查、建立考核机制、改革创新等5个方面下狠功夫。

 

  他详细指出,要从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等4个方面着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要全面完成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15万详细调查,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建立完善排查巡查复查工作机制,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督查与监管。要继续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精细化水平。不断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提升群测群防的规范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强化培训和隐患点威胁群众应急演练工作。加大专业监测覆盖面,通过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测,实现精细化预警。要基本完成威胁学校、集镇等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式治理路子。要加大应急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专家队伍建设,完善岗位值守、信息报送、应急处置等制度,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和应急演练。

 

  “兰州市和临夏州东乡县城的综合防治工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式’治理路子,值得各地借鉴。”会上,汪民表示,另外,舟曲2010年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后,现在已圆满完成恢复重建。我国类似舟曲这样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城镇还有很多,希望与会代表都能对此有所了解,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回去后结合本地实际更好地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