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个地球日:废弃矿山变绿水青山,湖州怎么做到的

来源: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推动矿业绿色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省把纪念活动的主会场放在了湖州市仁皇山公园里。

  谁曾想到,这样一个楼台亭阁、绿荫覆盖的地方,昔日是满目疮痍、乱石成堆的矿山。20世纪80年代,村民连年劈山取石开矿,使矿区形成了一个一坡到底、陡峭、坡度在70度以上,高差达70米的危险宕面,采石矿坑塌陷严重,土地无法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城市品位。

  近年来,湖州对仁皇山废弃矿山开展综合治理,塌陷的采石矿坑成了清水池塘,裸露的矿山则被层叠的绿荫覆盖,这座治理面积高达16万平方米的废弃矿区,已经变成了层次分明的矿山公园,市民的慢生活之地。

  仁皇山废弃矿山治理项目,还作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样板工程”,亮相在北京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仁皇山的蝶变,是我省近年来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浙江矿产资源比较少,最主要的就是像曾经仁皇山那样的建筑用砂石土矿产,我省也是长三角重要的砂石开采基地。2017年,全矿山总数930个,矿石开采总量5.89亿吨,其中建筑用砂石土矿山573个,开采量5.02亿吨。

  但矿产开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障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和破坏。新时代如何统筹做好矿产开发与生态保护,走出一条矿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课题。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思想观念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探索和实践,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矿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矿业绿色发展体系:努力构建以规划布局、分区管控、总量控制、规模准入为主要手段的矿业绿色管控体系;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粉尘防治、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资源高效利用等矿业绿色开发系列举措;全面实施小型矿山整合、百强企业扶持、废弃矿山复绿、矿地综合开发利用等矿业绿色行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矿业绿色开发共同责任机制。

  作为“两山理念”的实践者、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先行者和引领者,浙江推进矿业绿色发展,提升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美丽浙江”增添了靓丽底色,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两个高水平”建设作出新贡献。

  浙江的矿产开发布局不断优化。完成了各类保护区内18宗矿业权清理退出工作,禁采区面积从2万平方公里扩大到4.53万平方公里,禁采区内矿山已全部关停;开采区面积从1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580平方公里,集聚矿山75%以上;矿山占用土地面积从222.76平方公里减少到187.1平方公里。

  浙江的矿山开发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矿山总数从最高时130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1000家以内,年矿石开采量从不到1亿吨提高到5亿吨,单矿平均年开采规模从4.2万吨提高到53万吨,大型矿山比例提高到61%以上。

  浙江的绿色开采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建成全国萤石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盘活难利用萤石矿石量2200万吨以上。26家矿山企业被评为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奖代补”示范工程,5项矿山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进入国家名录。矿山开采、加工、储运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矿山,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新开业的生产车间里,PLC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不仅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且这项碎石砂回收替代天然砂技术,将砂石“吃干榨尽”。

  浙江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了48个县(市、区)2805个废弃矿井治理,治理废弃矿山2525处,治理恢复面积9.49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68家,建成率达79%,71家矿山进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湖州市是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绿色矿山标杆。涌现出湖州市仁皇山、宁波市吉利赛车场等一批矿山治理成功案例。在碧绿的深潭和苍劲的山壁边,太湖龙之梦乐园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湖州市长兴县利用多年来开采形成的多处矿坑和矿山遗迹,成功引进了总投资达200亿元的“太湖龙之梦”超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同时,浙江还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5个。

  下一步,新时代浙江矿业发展还要实现新的转变。在开发导向上,要由过去单一矿产开发向矿产开发、矿地利用、生态保护共赢转变;在矿业结构上,要由过去“小、散、弱”向“大、聚、强”高质量发展转变;在产业链上,要由过去单一矿产品销售向矿产品成品化、产业化延伸转变;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要由过去单一的企业治理、政府治理向企业、政府、社会共同治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