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照亮“浙”里生活(瓯海篇)

来源: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瓯海分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温州市瓯海区生态环境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社会渐成共识,瓯海人积极行动起来,在全域土地整治和废弃矿山修复治理上持续发力,短短几年间,瓯海的“绿水青山”不但又回来了,还带来了经济效益的“金山银山”。

  政府主导,企业自治,废弃矿山焕新颜

  温州市瓯海区的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始于2015年。根据《浙江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已先后启动泽雅镇、娄桥街道、潘桥街道等20处废弃矿山生态治理项目,其任务量为温州市之最。截至目前,8处一类矿山已完成7处;8处二类矿山已完成7处;4处三类矿山已完成3处,治理任务的80%已大功告成,基本上消除了矿区安全隐患,边坡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瓯海的废弃矿山治理思路,可以用“政府主导、企业自治”八个字概括,既能把牢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

  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瓯海区将废弃矿山治理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并将部分废弃矿山宕底列入区土地整治二年攻坚行动复垦计划,将废弃矿山修复与垦造耕地结合起来,提高矿地开发利用率。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于2017年下发《瓯海区全面推进“绿色矿山治理”建设实施方案》,创建绿色矿山企业。

  其次是严格考核监督。针对以往矿企无序开采乱象,瓯海区加大对矿山动态监测和考核力度,规定各个镇、街道按照考核时间节点,每季度监测一次。实行每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定期通报完成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矿区,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对拒不整改的,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置。瓯海区还在镇、街道及各矿区聘请监理,定期召开监理例会,逐个进行技术交底。几年间,瓯海区召开了30多次矿山管理专题会议,并联合区职能部门不定期地开展安全大检查。

  今年,按照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专项行动要求,瓯海区全力以赴推进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收尾工作。目前,在修复后的废弃矿山上,有的复垦成了耕地,种上了稻谷;有的进行植树绿化,变成了绿地;有的建成了文化名人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渔潭村,向国家级全域土地整治示范点迈进

  温州市瓯海区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始于2018年,当年3月,区政府出台《瓯海区土地整治二年攻坚行动工作实施方案》,位于仙岩街道北部的渔潭村列入整治项目。2019年1月,作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渔潭村被列入省级项目。今年,这个户籍人口仅1539人的小村庄将申报国家级全域土地整治示范点。

  渔潭村的魅力,来源于瓯海实施多年的土地整治工作。近年来,瓯海区垦造耕地连续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更是走在全市前列。

  渔潭村的农业以种植柑桔为主,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中共浙南一大会址等人文资源,其土地整治主要是对位于村庄集聚区外的329.1亩废弃园地进行垦造开发,对处于闲置的90多亩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

  渔潭村的目标,一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打造温州红色旅游圣地,以村内中共浙南一大会址、纪念馆,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基础,发展红色旅游,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

  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渔潭村达到了建设用地减量、农用地增量的目标,共迁移坟墓500多处,拆除4处大型违章建筑6000多平方米,农田连片度大大提高,耕地面积增加了364亩。土地节约集约化水平大大提高,建设用地减量面积99.90亩(近期已复垦面积53.2亩),盘活建设用地面积10.95亩,保障了村民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村民建房需求和一大纪念馆等一批项目用地的精准落地。如今,渔潭村昔日“脏乱差”的形象不复存在,变成了人居环境优美、村民幸福感爆棚的生活乐园。

  今年,温州市瓯海区计划将废弃矿山治理与全域土地整治相结合,复垦增加耕地面积200多亩。让废矿披上绿装,让大地焕发生机。